主编温静导读:一部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》的AI短剧引发社交平台热议,播放量已超过1.8亿,从场景到角色均由AI生成。据悉,在AI短剧创作者中,有程序员、也有从业7年的网文作家,有人已开起了职业工作室,月入近300万。AI短剧凭什么爆火?背后的制作流程、变现模式又是什么?
来源:传媒内参—主编温静
近日,一部AI短剧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》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,播放量已超过1.8亿,从场景到角色均由AI生成。AI短剧制作人辣糖表示,年初DeepSeek的爆火,让AI短剧热度提升。当真人短剧仍按“天”计时,AI短剧已将制作周期压至小时,团队甚至简化到1个人,呈现效果也在快速迭代。
值得一提的是,已经有大厂开始布局AI短剧赛道。但在收入与商业化路径方面,AI短剧与真人短剧仍差距甚远。
AI短剧凭什么爆火?背后的制作流程、变现模式又是什么?
AI短剧刷爆短视频平台
“画面就像PPT,主角的脸变来变去”“剧情癫到不行,像是梦到哪里拍哪里”“居然在仙侠剧里开起了挖掘机。”AI短剧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》尽管被嘲“剧情癫”,但热度并不小。从5月下旬上线至今,这部打着“内容由AI生成”标签的短剧,已经连更27集,仅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就超过1.8亿。
AI短剧“九尾狐”属于类真人风格,题材为古装仙侠,一集的时长在1分钟左右。从画面上来看,剧中的九尾狐、龙女等奇幻角色,仙妖大战的场景均由AI生成。
相比普通短剧的剧情,“九尾狐”有高频的反转和冲突,充满着“猎奇”元素,如“古装女主开上了挖掘机”“Labubu化身大魔头”等情节层出不穷。
但因为是AI制作,“九尾狐”的画面难免有“瑕疵”。例如网友吐槽九尾狐的九根尾巴像鸡毛掸子,部分场景有抽动、不稳定的情况,主角的长相无法前后统一等。也有部分网友认为,这些AI技术的瑕疵反而成了这部剧的看点之一,甚至有“开盲盒”的感觉。
用AI技术勇闯短剧赛道的,不止这一部。2024年下半年以来,已经有多部AI短剧上线,题材多集中在仙侠、科幻、宠物和末日等领域。
如鬼怪志异题材的《兴安岭诡事》,改编自起点网文IP的《遮天》,还有讲述末世生存的《末日安全屋日记》以及给萌宠小狗做连续剧情的《霸总雪纳瑞》等等。
在火爆的短剧赛道,AI短剧正成为一个独特的分支领域,甚至有声音预言,2025年下半年,将迎来AI短剧的井喷。
花100块平台会员费
AI帮你拍短剧
据悉,在AI短剧创作者中,有程序员、也有从业7年的网文作家,有人已开起了职业工作室,月入近300万,最令人惊讶的是,AI短剧的入门门槛低得可怕——只要有点子,有时候,创作一部短剧只需要100元。
从玄幻、悬疑到言情、末日等题材无所不包,各种奇葩脑洞与震撼画面轮番冲击……真人演员顶着拙劣的演技、用着5毛特效表演的“重生逆袭”“霸总爱我”,已经满足不了这代网友,真人不敢想、拍不出来的情节、特效,AI短剧统统可以实现,甚至还能青出于蓝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有业内人士表示,入门拍一部AI短剧,甚至不需要太高的学习与工具成本。
绞脑汁(化名)是一名从业7年的网文作者,她从去年开始对AIGC感兴趣,今年6月,考虑转型的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,在个人账号“绞脑汁~”上发布短剧,题材是女频较为熟悉的“古装+追妻火葬场”,保持着4天一集的更新量,一个月下来已慢慢积累了近1万粉丝。
“我没有特意进行培训,就刷视频学学”,绞脑汁表示,AI短剧创作的门槛并不高,1个月花费100元的会员费给AI平台,笔下的文字便能化作生动的剧集画面,引得追更的观众们心焦火燎。
另一位个人创作者时见鹿(化名)情况则有些许不同,5月以来,他开始运营一个名叫“末日手稿师”的内容账号,以第一人称视角为叙事主线,发布了《李曼的末日安全屋日记》系列短剧,目前全平台浏览量已有超4000万。“当题材相似,我们就更要卷剧本创意、卷画面质量”。末日生存赛道上已有不少创作者,为了提升内容创作水准,本职为程序员的他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剧本、编导知识。
据介绍,创作一集AI短剧大概要经历6-7个步骤:“先写出一段设定与大纲让AI扩充成剧本,然后将剧本改写为分镜,再使用不同AI工具进行文生图、图生视频,随后添加配音与音效,最后再整合素材进行剪辑。”其中,剧本与分镜制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AI生成的结果进行调试,“比如,一集短剧大概需要70个分镜,一张图可能就要跑上7到8次才能满意”。
他表示,目前一集3-4分钟的短剧,制作周期大约需要12-18个小时,用到了包括Gemini、豆包、即梦、可灵、海螺、剪映等多个平台,“平台使用费加起来一年要五六千,为了学技术我还去花钱拜了师,不过,这些早就回本了。”
早入局者已开起工作室
有人月入近300万
当传统影视行业还在为AI替代焦虑时,已有创业者抢占先机,借助技术红利实现业务量井喷。“去年4月接触AI工具,8月就和老婆辞职创业了。”韦先生原本从事3D建模工作,关注到AIGC短剧行业所具备的发展潜力后,便与曾经是摄影师的妻子一同成为这一新兴领域较早的入局者,“我们相信它能赚钱”。
韦先生的账号“Ai造梦者”从去年8月开始运营,到如今已发布超260条视频,在抖音平台积累了38.3万粉丝。据记者观察,其作品大多为1分钟内的短视频,题材以悬疑、玄幻为主,其中《如意坊》系列已有累计超9000万播放量,剧情紧凑、视觉效果梦幻诡谲,甚至有网友评价:可以去拍《灵魂摆渡》了。
这一账号也逐渐成为了两人的“活招牌”,凭借流量吸引来各方合作。今年3月,两人建立了工作室,如今团队规模已达到20多人。“主要和影视公司合作,他们提供剧本,而我们负责制作环节。”据介绍,这些剧集以古装玄幻题材为主,制作比“Ai造梦者”账号上发布的内容要更为精致,剧本多为小说改编,通常是60-80集的长剧集,“发行平台有抖音、红果等,甚至还有面向海外的”。
“我们的员工都是全职在广西线下办公,来自各个年龄阶段、各行各业的都有”。韦先生介绍,新人来到工作室都会经过教学,“大概两个月时间就能培养为一个熟手,3小时能做出一集,月薪有1万起步”。
“目前工作室的产能一个月能接到10单左右,业务规模能有200-300万”韦先生透露,他们的工作室还在继续扩招,未来也有可能向更多领域发展。
“这个行业变化快得离谱,去年连生成一只活动的爪子都困难,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在画面里看见灵活翻飞的龙了。”对于这一开启“狂飙”模式的创作赛道,韦先生仍抱有充足的期待与信心,“只要AI短剧不倒,我们就不转行”。
事实上,伴随AI技术的升级以及更多资金的参与,AI短剧的商业化也会更具想象力,甚至能朝着影视级方向探索,各大平台纷纷推出相关作品,如抖音的《兴安岭诡事》、快手星芒短剧的《新世界加载中》、红果的《玄幻:从拉二胡开始》等,都呈现出不俗的质量与精度。
跳出人们熟悉的大众娱乐短剧框架,AI与短剧行业天然具备较高的适配度,短剧单集较短、镜头相对更碎片化的特征下,AI更容易介入其中,对内容生成进行赋能。“也许再过不久,我们就能看到《三体》AI短剧了”有网友这样评论。
业内:靠AI短剧月入50万—300万偏离实际
大厂开始布局AI短剧赛道
时间与周期变短是否意味着低成本和高收入?网上有消息称“AI短剧可以月入50万—300万”。
在辣糖和小朱看来,“50元做3集AI短剧”的说法偏离了实际。“50块可能只是简单的AI工具的费用,实际成本远不止于此,还有设备、员工工资等成本”,辣糖说。小朱也称,他制作一条5分钟左右的视频成本在100元左右 ,随着剧情动作难度、视频长度的增加,费用只会更高。
至于月入50万的说法,辣糖回应称,“月入五位数差不多。”小朱表示,目前全职做AI视频的收入大约为2万元/月。
目前,AI短剧的变现方式主要分为广告合作、流量分成、付费观看和付费培训等。在萌宠AI短剧里,就曾植入过泰国船面酱产品,还有不少粉丝向辣糖询问如何制作AI短剧,她就开设课程教别人做AI短剧。此外,也会有平台的流量分成和付费观看收入。
可以看到,在收入与商业化路径方面,AI短剧与真人短剧仍差距甚远。短剧热门榜单“新腕儿”主编张女士透露,从占比和增速来看,AI短剧仍不属于大盘的范畴,其技术壁垒和对人的要求高,无法实现量产,商业化水平有限。现在业内主流声音是“谁也等不起AI技术突破的时间成本”。
据悉,已经有大厂开始布局AI短剧赛道,掌阅科技在5月的机构调研中透露,正布局AI短剧领域,以积累制作经验、完善供应链并尝试打通AI短剧的商业化通道。
但在掌阅科技看来,目前行业还处在探索阶段,公司的目的是能在行业进入商业通道后,公司能够快速将丰富的网络文学储备AI化成短剧资产,并利用高效的运营效率迅速实现商业化。
AI短剧改写市场
从“付费”到“广告变现”
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》的爆火,折射出短剧市场的深层变革。数据显示,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,首次超越电影票房,其中AI短剧的贡献功不可没。
传统短剧依赖“按集付费”盈利,而AI短剧因制作成本低,普遍采用“免费+广告”模式。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》全程免费,靠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变现,既扩大了受众规模,又吸引了食品、玩具等品牌投放——剧中“妖怪火锅”场景甚至带火了同款速食产品。
对创作者而言,AI技术让“人人皆可创作”成为可能。无需专业设备和团队,普通人靠AI工具就能实现创意落地;对品牌方,AI短剧则是低成本营销的新载体,可快速定制剧情植入产品。
2025年下半年,能否迎来AI短剧的井喷?市场普遍认为,尽快跑通AI短剧的制作和商业化流程是关键。
不过,AI短剧也面临争议:剧情同质化、特效粗糙、版权模糊等问题逐渐显现。但不可否认,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》已证明:当AI解开创意的枷锁,内容产业正在迎来一场“脑洞为王”的新革命。未来,或许每个普通人都能用AI拍出自己的短剧,而这场由1.8亿播放量点燃的热潮,才刚刚开始。
部分资料来源于红星新闻、潇湘晨报。